2016躲着过,2017扛着过,2018过不去

返回列表日期:2017-12-07阅读:4683

2017年将尽,这一年是我国环保体制建设的关键一年,是环保从口号标语到真刀实枪转变的关键一年,也是关乎许多企业生死存亡的一年。

回顾这一年,环保督查完成全面覆盖,十九大胜利召开,将环保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,省级环保督查全面启动,环保部六大环保督察局正式亮相、布控全国, “大气十条”胜利收官在即,各省完成环保税额制定,环保税即将开征,环保的发展可谓是天翻地覆。至此,环保真正走到了国家的战略核心,这也标志着时代要变了。

与此同时,小散乱污逐渐大面积消失,京津冀雾霾没有再次成为冬天的话题,大批重污染企业被关停,上千名环保系官员被问责处罚,许多人担心的环保风暴失业潮没有出现,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世界。

环保骤然收紧的这几年,也是我国经济发生质变的几年。这其实就是在释放信号,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发生变革了。

有的人沉溺于纵享污染红利的利欲中,而不能与时俱进,认为环保只是一阵风,这种人怕是走到头了。可以说,再不改变,就没有机会了,政策不等人,时代更不等人。

如果说2016年可以躲着过,2017年可以扛着过,那么2018年是过不去了。

一是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,从“白猫黑猫,抓到老鼠就是好猫”到“又快又好”,再到“又好又快”,到现在的“美丽中国”,这40年的发展,尽管我们在行政、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实施了一定的政策措施和治理工程,但都缺乏力度,也并不是从根源上去防治,所以我们最终还是没有避免很多发达国家曾经历的“先污染后治理”老路,有些方面甚至更为严峻。过去一段时间,我国经济高速发展,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这个阶段也就是先污染的阶段,那么,什么时候是后治理的阶段呢?就是现在。这是时代变革的背景。

二是从我国环保的发展历程来看,70年代是环保意识启蒙阶段,这个阶段局部的环境问题已经开始暴露,但对环境公害还知之甚少。

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环境污染开始蔓延、环境保护制度开始初步建设。1979年,也就是改革开放的这一年,《环境保护法》正式颁布,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开始迈上法制轨道。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,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。国策地位的确立,使环境保护从经济建设的边缘地位转移到中心位置,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。

关于制定“环境基本法”,美国是1970年,日本是1967年,法国是1976年,英国是1974年,瑞典是1969年。就时间而言,中国环境基本法建设比一些发达国家也晚不了几年,其差别是在“有法不依”上。

1993到2001年,1993年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一年,也是中国环保历程中环境污染加剧和规模治理时期,是以总量控制为核心的环境保护制度开始落实和完善的时期。

2002年到2012年10年,2002年11月,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经济发展强调又好又快,环境问题被纳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考虑因素。

2013年至今,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,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“五位一体”的总布局,全面打响了蓝天保卫战,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,“两山论”思想振聋发聩,发展重心从追求“数量”变成注重“质量”,政绩考核,去除“GDP紧箍咒”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
十九大则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地位。这就是时代变革的节点。

从中国近40年的环保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,中国的环保理念是自上而下地发展的,中国领导层始终坚持环保的重要地位,中国的环保体制是不断积累、不断成熟的过程,当下的环保风暴是历史的必然,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。

三是从最近几年的环保政策的密集出台来看,《新环保法》、环保督察常态化、三个“十条”等等,以及即将开征的环保税,这一连串的政策表明了环保风暴过后是环保常态化,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一阵风,如果到现在有人还抱有侥幸心理,最终只能面临出局的结果。

先污染,后治理,现在到了治理的阶段了。对于企业,最明智的做法是跟上时代步伐,与时俱进、锐意进取,等、拖、赖最终只会被淘汰,不是被政府淘汰,而是被时代淘汰。

再者,政府不可能像许多人说的对企业不管不顾,过去对企业的宽容度甚至有些过头,当然最终结果就是繁荣一时,代价惨痛。现在产业结构调整,时代变革,在新的经济发展指标下,地方政府只能去其糟粕、取其精华。企业要想继续长久发展,出路只有一条:把环保问题整改与工艺改造、企业技术创新(包括制度创新、管理创新)结合起来,积极加大创新投入,提高了企业竞争力。针对许多面临改革的企业,提出几条建议,以供参考:

1、战略目标要充分考虑环保成本

企业真的要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,同政府一道摒弃一味追求经济增长、速度、规模和眼前利益的旧观念,应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,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着眼于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优化,制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。在企业战略目标中,增加环境保护相关内容,明确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。

资源消耗型企业与非资源消耗型企业不同、深加工型企业与粗加工型企业不同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企业不同。不同产业对环境的影响不同,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也大相径庭,行业业之间的利润水平也不尽相同,企业在进行产业布局时,要将环境保护对企业效益的影响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。

2、要优先提升技术水平

这是风云激荡的当下,淘汰一家企业的核心标准,也是企业弯道超车的决胜法宝,得之则生,不得则死。不但要提升和革新企业本身的技术水平,还要配置合格的污废处理技术。从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看,还存在污染处理技术水平不够出现二次污染等情况。未来的发展,企业务必要加速技术创新,提高资源利用率,提高污废的处理能力,减少污废排放,降低环境污染。

3、正视环境成本、依法纳税

一方面,要考虑保护环境增加的成本,如降低排放的投入、环境复原投入、污废处理支出、环境保护税、环保处罚等。另一方面,是由于环境影响增加的成本,资源/能源开发准入门槛提高、资源开发成本、资源采购渠道变窄、资源/能源购置成本、资源供给量控制等。

环保税由政规定向法律法规转变而来,目的就是要摒除过去一些地区重经济增长、轻环境保护,划定“无费区”“企业宁静日”,不征收排污费排污量小、监管不到位的企业征收不了,排污者只要不超过污染物的排放标准,便可无偿使用环境自净能力资源等不良现象。

环保税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调节手段,以此来改变企业的环保行为。企业缴税成为刚性要求,所以企业必须依法缴纳。

4、做好相应的财务保障

企业应全将环境成本纳入内部财务核算体系,将环境保护指标纳入管理层业绩考核指标体系,将环境效益作为项目评估投资的重要因素;加大员工自发环境保护培训投入,加大生产、回收等技术、工艺研发投入,加大低碳环保设备投入。

5、对于积重难返、无力回天的企业,挣扎不如重生。时代已经不需要这样的企业了。

淘汰你的不是政策、不是市场、不是竞争对手,而是时代,与时俱进、放眼未来方为正道。中国在重回世界之巅,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好的机遇,2018年将至,你准备好了吗?

来源:环保水圈